搜尋此網誌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機會成本 vs. 會計成本

經濟學中所謂的成本是指機會成本(經濟成本),但是究竟機會成本有什麼特別的呢?最主要的是機會成本在表達因為選擇(要有選擇的機會)所喪失的成本,所以才會採取機會成本這名稱。換言之,所謂的機會成本就是你可以選擇的項目中如果你放棄它所代表的成本。例如你有三個工作的機會,當工程師四萬,擺地攤三萬,當工讀生一萬。那麼如果你選擇去唸書不工作則唸書的機會成本是四萬,如果你去擺地攤則損失一萬的機會成本。不過如果別無選擇或者這項選擇並非你的能力所及,例如當總統的薪水48萬,但是你不能說你因為放棄當總統,所以你的機會成本是48萬。

了解機會成本的概念以後,接著要知道特別創立機會成本一辭在於區別一般口語所說的成本,也就是會計成本。會計成本是明顯可以被計算的,因此又稱之為外顯成本,意即容易被觀察到的成本,通常也代表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成本。那麼聰明的同學會知道,會計成本既然是外顯的成本那麼一定有所謂的內隱成本,如果我們把外顯的會計成本加上內隱的成本就是機會成本。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內隱成本是什麼?內隱的成本就是不容易被觀察的成本。

例如你買了兩百元的門票但是花了兩個小時,一般人會注意到自己花了兩百元(會計成本或者叫做外顯成本),但是卻忘記排隊的兩個小時其實也是成本(內隱成本),所以機會成本是兩百元加上兩個小時˙我們有時候也將兩個小時換算為金錢可以衡量的成本,也就是將兩個小時換算成你去工作所可以賺得的錢(因為你可以選擇工作但是你放棄)。例如一個小時打工70元,那麼排隊買票的機會成本就是200+70*2=340。總之,經濟成本因為考量了內隱成本所以比會計成本為高。

最後一個觀念是「利潤是收益減去成本」,所以經濟利潤通常會小於會計利潤,這個原因在於機會(經濟)成本比較大,所以相同的收益減去比較大的成本會導致經濟利潤比會計利潤小。在長期的分析中,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其利潤為零,這個意思代表經濟利潤為零,而此時的會計利潤不為零,所以廠商依舊會留在市場中而不退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