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無字的情批 - 作詞:許常德 作曲:游鴻明 編曲:陳品

    阿嬤不識字 但是伊識真多的代誌

    伊講閃電是天的鎖匙 鎖匙打開有雨水

    阿嬤不識字 但是有一張情批寫乎伊

    經過幾十年不曾拆開 她講寫字不如相思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無留半字 就斷了過去 不甘心付出 為伊哮歸暝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山盟海誓 也失去意義 情批攏無字 癡心變青眠

#我甲阿嬤問 阿嬤的情批是寫啥咪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才來用字騙情意

REPEAT*#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才來用字騙分開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有種莫妙的感動,有股淡淡的憂傷,先來說這首歌的由來。

1.這首歌是由黃乙玲所主唱的,而歌詞中的阿嬤就是黃乙玲的親祖母!

2.這首歌的時代背景在日據末期光復初時,在當時的社會子女婚姻仍舊是依靠媒妁之言及父母之命而決定的,當時黃乙玲的阿嬤和歌詞中的[],也就是阿嬤的男友除了在家世背景落差很大外,雙方的家長也並不贊成兩人交往,雙方在不被祝福認同環境下曾相約私奔,但男方從小嬌生慣養最後還是區就於現實取了[門當戶對]的新娘,使得阿嬤最後傷心及負氣的嫁給黃乙玲的阿公。

3.這段故事一直到了黃乙玲阿公往生後在偶然機會中;才不經意的說給黃乙玲知道,日後游鴻明在製作黃乙玲新專輯時得知了這段故事,也特別寫了這首歌送給阿嬤。 

另有網友對於詞的意詞作了解釋:   

阿嬤不識字 但是伊識真多的代誌

伊講閃電是天的鎖匙 鎖匙打開有雨水

這一段聽完的感覺是:以前阿嬤那個年代因為教育沒有普及,所以女性並不能受到完整的教育,但是人生的經驗卻教導了解許多事,所以這一段在表達ㄧ位長者的智慧,閃電另一個涵義也許是在點出風風雨雨情路的坎坷,雨水則感覺是坎坷情路走來的心酸淚水,連天都在為她掉淚。

阿嬤不識字 但是有一張情批寫乎伊

經過幾十年不曾拆開 她講寫字不如相思

雖然阿嬤不識字。但是也曾經有過風流年少青春…所以用情批來表示。但是阿嬤應該是ㄧ位很有個性的女性,所以她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簡單卻實在的相思)來過日子。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無留半字 就斷了過去 不甘心付出 為伊哮歸暝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山盟海誓 也失去意義 情批攏無字 癡心變青眠

阿嬤愛的那個男人要離開了,他的藉口就像是現代版的男人對女人說出:(你很好呀,可是我還是習慣一個人,我們倆個不合適,我也愛你,可是就是命運的捉弄阿!所以我們不能在一起,我必須離開妳。)這實在是很不責任的話而且自私。簡單的交代ㄧ句就想抹煞彼此的美好,說走就走,說斷就斷,絕情寡義,阿嬤的付出算什麼!所以阿嬤不甘心,傷心流淚一整夜,但是哭過後阿嬤也覺得既然男人已經無心,那麼過去的山盟海誓甜言蜜語都沒有意義了,畢竟男人選擇離開。兩個人不能在一起再多的甜蜜也是痛苦的回憶,就算男人情批上頭寫了再多再好聽再安慰人的話都沒有意義,所以阿嬤才會覺得自己一片癡心換來一片絕情悔恨自己看錯人,癡心變青眠(瞎眼)

我甲阿嬤問 阿嬤的情批是寫啥咪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才來用字騙情意

晚輩問阿嬤,就好像小女()生對愛情的想像。總以為是浪漫的美好的,未經歷人世看不透人心---只有單純的心,所以聽了阿嬤的故事當然覺得既然相愛什麼不能在一起,所以想看看,想了解男人情批寫了什麼,是否交代了當初分手的理由。但是阿嬤已經傷了心而且往事已矣,所以心中對男人難免有怨懟,怨他負了自己一片真心,只會空說情愛,卻沒有勇氣追求真愛,否則也不會辜負了自己的真心情意。

那封情書為什麼阿嬤都不拆呢?

情書不拆是因為沒有必要,既然兩人不能在一起,拆了看了情書就能改變嗎?所以寧可多一點想像的空間

是因為不用看都是到裡面寫什麼嗎?

即使知道寫了什麼,不能在一起就是沒意義,所以知不知道又如何呢?

那封情書所要表示的到底是什麼呢?

無奈吧!對情感的控訴...就好像為什麼男人說愛卻又不能在一起,不是矛盾的無奈嗎?

為什麼最後阿嬤還是會跟她的情人分開?

不是彼此相愛嗎?就是阿嬤的情人沒勇氣咩?也許是男人懦弱無法擔當,以分手做逃避,也許是男人變了心找藉口吧!

 

轉自:https://jiaho.pixnet.net/blog/post/21670842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宥坐。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宥坐之器

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
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
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
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
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撫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武林盟主大賽後的反思



















2008年綠地被打趴到快站不起來,經過八年臥薪嘗膽2016再次站起來當上武林盟主,
但是人一旦換了位子,身邊的人也不一樣了,環境也不一樣了,種種考驗也不一樣了,
還能記得當初的初衷嗎?不一定!
還能堅持過去的理念嗎?很困難!
人是善變的,所以要常常反思,權勢、地位、經驗等等,改變之後,我離初衷有多遠?
才經兩年2018的武林大會,因綠地自廢武功般的糜爛,所以藍天重返盟主寶座,
當初藍天就是跟現在的綠地一樣,當上盟主後就忘記了過去失敗的日子而荒廢武功。
才一敗塗地,歷史有太多殷鑑,不是沒借鏡,而是誘惑太大不能自己啊!!!

記得當初失敗時曾經豪氣的說過:
失敗、挫折、打擊並不可怕,也無須難過,
只要還記得目標在那,這一切的打擊也都只是成功的養份而已。

從失敗邁向成功,又因為忘形而再次失敗,

又經過反省檢討,努力奮鬥又再一次成功。
我想了又想,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來來去去所求為何?
會不會是一開始的目標就設定錯誤了呢?
一路過關斬將的走來,成之後又因忘形而再次一敗塗地。
唉啊~~~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反思這場武林大賽~~~~
參加的人大多是為個人名譽、地位與私利,最後贏了,也是輸了。
如果是為了維護武林的安定與和平,那麼既使一時的失敗,只要時時檢討,
雖然功成不必在我,最後也無愧於武林。

這幾日的反省,藉以儒釋道三家的精神來警惕自己。
一切萬事萬物只是因緣合和、如是因,如是果。切記天下本無事,何處惹塵埃?
自己要先放下自我,但是不能自絕於江湖,所以要有儒家入世為眾服務的心念,
天有好生之德,人當以此為志,不能自私自利,但是在過程中也不要忘了
道家的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不為了甚麼,只是良心甘願如此!心安而已!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金庸大師說過,他寫武俠小說,寫的是俠而不是武,也就是說,他從來不崇尚技巧,他從來不崇尚單純的武藝,他所崇尚的是俠客情懷,也就是說俠是什麼人,他們是一種道義來臨天下,去平世上不平之事的人,所以金庸大師所寫的這些真正的大俠,從來不信任技巧。
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人生歷程描述,說一個少俠初出道之時他會用一口天下無雙青鋒寶劍,鋒利無比,凌利的可以所向披靡,這是一個少俠的形象,隨者他的修煉內功,隨者他的境界轉深,及至中年,他會用一把不開刃的純劍,雖然是金屬的,但是他已經不需要鋒刃了,在接著,及至壯年,他已經走出了,一個門派的局限,他可以成為江湖上推荐的英雄,但接著,他變得更為散淡,他手中可能只有一根木棍了,他已經不用借助金屬器皿,那麼及至老年。
也就是說,最高的境界就是,我們所說的獨孤求敗,此生的孤獨但求一敗,但江湖已經沒有對手了,這樣的人,已經達到落花飛葉,皆可傷人的境界,在說了,十八般武藝有武譜就有破譜,也就是說,只要你可以把武藝的精到講明白,那一套破陣之法,已經在那兒等者你了,唯獨有這種內功帶在身上什麼人都看不出來的人,是沒辦法破結的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人生的終極課程~死亡

當吾人面對死亡此一終極課題時,可以有種種不同層次的思維、理解與體認。

對普世的芸芸眾生而言,生者快樂而可欣,死者恐怖而可厭,
「死亡」是「存在」的夢饜與對生命的威脅。

然而,就現實人生而言,生命往往充滿負擔於苦難,未必全然可喜,
                      死亡可視之為回歸與安息,未必全然可悲。

不過,生命是必須自我承擔的責任與挑戰,因此無可逃避,而要勇於面對。

對哲學家來說,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課題,也是思維的資糧與智慧的泉源。

對他力拯救型的宗教使徒來說,生命是造物主的恩典,
死亡是罪與罰的啟示,更是信仰的動力與或得救贖的契機。

對自他相應型的淨土宗行者來說,生命事業報的酬對,
死亡是觀照的助緣,修持的激勵與往生的階梯。

對自力解脫型的禪宗行者來說,生命是機緣的展現,
死亡是參究的公案,發菩提新的動力與斷惑證真的契機。

生死大事,終究是人生無法迴避的必修功課;
因此,如何維護身、心、靈的整體健康,並且培養出積極而正向的生死態度,
是每一位有情個體在其生命中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最後借用大乘佛法的生死觀點,以總結不同層次的生死態度與生死境界:

一、凡夫貪生怕死,因自尋煩惱而醉生夢死;
二、二乘厭離生死,因斷除煩惱而了生脫死;
三、菩薩無畏生死,因慈悲大願出生入死。
                
~~摘錄於:釋開慧法師,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持守



守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史記》上記載,孔子年輕時曾經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
老子告訴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訴年輕的孔子,一個頭腦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慾之心,如此才能成為聖人。這便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守靜,每臨大事有靜氣
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
《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心收靜里尋真樂,眼放長空得大觀。」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
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
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
我們或許會經歷人生歲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濘坎坷,但保持淡泊的處世態度,泰然處之,就能在紛繁中找尋心的超然和安寧,不受世俗的干擾和衝擊,人生也更豁然開朗。
守時,君子待時而動
守時不是準時,而是把握時機。
《周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意思是: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不到處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這話也提醒我們,在默默無聞的時候,要加強自身修養,等到機會來時,就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時機、時勢是客觀的,不是人為的。我們不能創造時機,而只能做好我們能做的,等待時機,把握時機。這就是守時,一個守時的人一定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不會讓機會白白溜走。
守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論語》上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要是沒有信用,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就無法行走。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第一次出使晉國,路過北方的徐國。徐君十分喜歡季札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季札心裡卻知道,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後來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裡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季札只是在心裡應允了別人,卻仍然信守。相比我們今天,很多人說出的話,甚至寫出來的憑證,又能做到多少?

守信,是用錢都買不到的人格魅力!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遠不要丟掉別人對你的信任,因為別人信任你,是你在別人心目中存在的價值!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產,守信方得人心。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人生難得糊塗,只因想要生活自在一些;我雖然沒有像六祖慧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樣高的境界,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
過去,我常為「為什麼好人總是被欺侮?」、「為什麼好心總是沒好報?」等等修行與生活衝突的迷思而內心感慨不已。還有在種種教義衝突的時代中,如何找到生命的平衡點呢?怎樣修行最自在?
後來,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世人心險,好機巧之事。雖然,經驗告訴我們,熟諳人情世故一直高居做人做事排行榜的冠軍,然而我們仍能嘗試從不同角度,詮釋屬於自己的那份成熟與優雅。
然而,在這個似是而非的時代裡,自覺的燈總是要亮的,即使微弱,仍然渴望,渴望在思想、心靈上尋找讓生命安頓的出口。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顛峰。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才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事例:
妻的眼睛不好,所以自從到美國,就常去看一位眼科名醫。每次從診所出來,妻都要怨:「看了他十幾年,還好像不認識似的,從來沒笑過,拉著一張撲克臉。」
有一天去餐館,遠遠看見那位眼科醫生,他居然在笑,還主動跟妻打招呼。妻開玩笑地說:「真稀奇,我還以為你從來不會笑呢!」
眼科醫生笑得更大聲了,突然又湊到妻耳邊,小聲地說:「妳想想,看病的時候我能笑嗎?一笑、一顫,手一抖,雷射槍沒瞄準,麻煩就大了。」說完,又大笑了起來。
飯吃一半,那醫生跑過來,舉著杯敬妻。臉紅紅的,看來有幾分醉了。喝下酒,話匣子打了開來:「妳知道在美國,醫生自殺率最高的是哪一科嗎?」他拍拍自己胸脯:「是眼科醫生!」
停了幾秒鐘,抬起紅紅的眼睛:「想想!揭開紗布,就!是!宣判。看見了?看不見?你為病人宣判,也為自己宣判。問題是,前一個手術才失敗,下一個病人已經等著動刀,你能傷感嗎?
所以我從來不為成功的手術得意,也不為失敗的手術傷心,我是不哭也不笑的。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科醫生能做得長,也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睛看得清,使病人的眼睛能哭能笑。

他這幾句話總留在我的腦海,有一天在演講裡提到,才下台,就有一位老先生過來找我。老先生已近八十了,抗戰時是軍醫,他拉著我的手,不斷點著頭說:「老弟啊!只有你親身經歷,才會相信。那時候,什麼物資都缺,助理也沒有,一大排傷兵等著動手術,抬上來,開刀,才開著,就死了。沒人把屍首抬走,就往前一推,推下床去,換下一個傷兵上來。」 
我把眼睛瞪大了。 
「是啊!」老先生很平靜:「死人可以等,活人等不及啊!有時候手術檯前面,堆了一堆屍體。救了不少,也死了不少。你能傷心嗎?你有時間去哭去笑嗎?所以,只有不哭不笑的能撐得下去,只有不哭不笑的醫生,能救更多人。」
  
到深山裡的殘障育幼院去。才隔兩年,老師的面孔全不一樣了。
「一批來、一批去,本來就是如此。」院長說:「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滿懷理想和愛心,到這裡來。抓屎、倒尿,漸漸把熱情磨掉了,於是離開。然後,又有新的一批跟上來,不是很好嗎?」 
說著,遇見個熟面孔,記得上次我來,就是他開車送我。「王先生是我們的老義工了。」院長說。 
我一怔,沒想到那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中年人,竟然是不拿錢的義工。 
「他在附近林班做事,一有空就來。水管破了,今天他忙死了。」 
「他是教友嗎?」 
「不!他什麼都不信。他只是來,只是做,做完就走,隔天又來。你不能謝他,他會不好意思。只有這種人,能做得長。」
  
到同事家裡做客,正逢他的女兒送男朋友出國,兩個人哭哭啼啼,一副要死的樣子。 
「年輕人,太愛了,一刻也分不開。」同事說:「只怕很快就要吹了。」
「這算哪門子道理?」我笑道。
「等著瞧!教書教幾十年,我看多了,愈分不開,變得愈快。」果然,半年之後,聽說兩個人吹了。都不再傷心,都各自找到新的戀人。 
想起以前研究所的一位室友,不也是這樣嗎?剛到美國的時候,常看他打越洋電話。在學校餐廳端盤子,一個鐘頭三塊錢,還不夠講三分鐘的電話。 
常聽兩個人在電話裡吵架,吵完了哭,哭完了又笑。女孩子來看過他一次,也是有哭有笑。激情的時候,把床欄杆踢斷了﹔吵架的時候,又把門踹了個大洞。只是,當女孩回台灣。他神不守舍兩三天,突然說:「才離開,就盼著再碰面﹔才碰面,心裡又怕分離。愛一個人,真累!」 
然後,他去了佛羅里達,不久之後結了婚,娶了一個新去的留學生。  


少年時,我很喜歡登山。 
記得初次參加登山隊,一位老山友說:「我發現在登一座高山之前,哪些顯得特別興奮的年輕人,多半到後來會爬不上去。因為他們才開始,心臟就已經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體力。倒是那些看起來沒什麼表情,一路上很少講話,到山頂也沒特別興奮的感覺,才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也記得初登山時,常對著群山呼喊,等著聽回音。有時候站在幾座山間,能聽到好幾聲回音。有一次正在喊,一位老山友卻說:「別喊了!浪費力氣。真正登到最高峰,是沒有回音的。」 
不知為什麼,最近這兩段老山友的話,常襲上我的腦海。
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什麼是「太上忘情」、「情到深處無怨尤。」
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