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人生難得糊塗,只因想要生活自在一些;我雖然沒有像六祖慧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樣高的境界,可是少一點牽掛總是好的。自己所擁有的,不論是權勢、名利、眷屬等等,雖有而不要患得患失;這樣就能活得愉快一些、自在一些。
過去,我常為「為什麼好人總是被欺侮?」、「為什麼好心總是沒好報?」等等修行與生活衝突的迷思而內心感慨不已。還有在種種教義衝突的時代中,如何找到生命的平衡點呢?怎樣修行最自在?
後來,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世人心險,好機巧之事。雖然,經驗告訴我們,熟諳人情世故一直高居做人做事排行榜的冠軍,然而我們仍能嘗試從不同角度,詮釋屬於自己的那份成熟與優雅。
然而,在這個似是而非的時代裡,自覺的燈總是要亮的,即使微弱,仍然渴望,渴望在思想、心靈上尋找讓生命安頓的出口。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顛峰。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心中什麼都擺下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開悟。這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才能心無罣礙,無罣礙就是心中無一物,才是真正的悟境現前。


事例:
妻的眼睛不好,所以自從到美國,就常去看一位眼科名醫。每次從診所出來,妻都要怨:「看了他十幾年,還好像不認識似的,從來沒笑過,拉著一張撲克臉。」
有一天去餐館,遠遠看見那位眼科醫生,他居然在笑,還主動跟妻打招呼。妻開玩笑地說:「真稀奇,我還以為你從來不會笑呢!」
眼科醫生笑得更大聲了,突然又湊到妻耳邊,小聲地說:「妳想想,看病的時候我能笑嗎?一笑、一顫,手一抖,雷射槍沒瞄準,麻煩就大了。」說完,又大笑了起來。
飯吃一半,那醫生跑過來,舉著杯敬妻。臉紅紅的,看來有幾分醉了。喝下酒,話匣子打了開來:「妳知道在美國,醫生自殺率最高的是哪一科嗎?」他拍拍自己胸脯:「是眼科醫生!」
停了幾秒鐘,抬起紅紅的眼睛:「想想!揭開紗布,就!是!宣判。看見了?看不見?你為病人宣判,也為自己宣判。問題是,前一個手術才失敗,下一個病人已經等著動刀,你能傷感嗎?
所以我從來不為成功的手術得意,也不為失敗的手術傷心,我是不哭也不笑的。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科醫生能做得長,也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睛看得清,使病人的眼睛能哭能笑。

他這幾句話總留在我的腦海,有一天在演講裡提到,才下台,就有一位老先生過來找我。老先生已近八十了,抗戰時是軍醫,他拉著我的手,不斷點著頭說:「老弟啊!只有你親身經歷,才會相信。那時候,什麼物資都缺,助理也沒有,一大排傷兵等著動手術,抬上來,開刀,才開著,就死了。沒人把屍首抬走,就往前一推,推下床去,換下一個傷兵上來。」 
我把眼睛瞪大了。 
「是啊!」老先生很平靜:「死人可以等,活人等不及啊!有時候手術檯前面,堆了一堆屍體。救了不少,也死了不少。你能傷心嗎?你有時間去哭去笑嗎?所以,只有不哭不笑的能撐得下去,只有不哭不笑的醫生,能救更多人。」
  
到深山裡的殘障育幼院去。才隔兩年,老師的面孔全不一樣了。
「一批來、一批去,本來就是如此。」院長說:「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滿懷理想和愛心,到這裡來。抓屎、倒尿,漸漸把熱情磨掉了,於是離開。然後,又有新的一批跟上來,不是很好嗎?」 
說著,遇見個熟面孔,記得上次我來,就是他開車送我。「王先生是我們的老義工了。」院長說。 
我一怔,沒想到那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中年人,竟然是不拿錢的義工。 
「他在附近林班做事,一有空就來。水管破了,今天他忙死了。」 
「他是教友嗎?」 
「不!他什麼都不信。他只是來,只是做,做完就走,隔天又來。你不能謝他,他會不好意思。只有這種人,能做得長。」
  
到同事家裡做客,正逢他的女兒送男朋友出國,兩個人哭哭啼啼,一副要死的樣子。 
「年輕人,太愛了,一刻也分不開。」同事說:「只怕很快就要吹了。」
「這算哪門子道理?」我笑道。
「等著瞧!教書教幾十年,我看多了,愈分不開,變得愈快。」果然,半年之後,聽說兩個人吹了。都不再傷心,都各自找到新的戀人。 
想起以前研究所的一位室友,不也是這樣嗎?剛到美國的時候,常看他打越洋電話。在學校餐廳端盤子,一個鐘頭三塊錢,還不夠講三分鐘的電話。 
常聽兩個人在電話裡吵架,吵完了哭,哭完了又笑。女孩子來看過他一次,也是有哭有笑。激情的時候,把床欄杆踢斷了﹔吵架的時候,又把門踹了個大洞。只是,當女孩回台灣。他神不守舍兩三天,突然說:「才離開,就盼著再碰面﹔才碰面,心裡又怕分離。愛一個人,真累!」 
然後,他去了佛羅里達,不久之後結了婚,娶了一個新去的留學生。  


少年時,我很喜歡登山。 
記得初次參加登山隊,一位老山友說:「我發現在登一座高山之前,哪些顯得特別興奮的年輕人,多半到後來會爬不上去。因為他們才開始,心臟就已經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體力。倒是那些看起來沒什麼表情,一路上很少講話,到山頂也沒特別興奮的感覺,才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也記得初登山時,常對著群山呼喊,等著聽回音。有時候站在幾座山間,能聽到好幾聲回音。有一次正在喊,一位老山友卻說:「別喊了!浪費力氣。真正登到最高峰,是沒有回音的。」 
不知為什麼,最近這兩段老山友的話,常襲上我的腦海。
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什麼是「太上忘情」、「情到深處無怨尤。」
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顛峰。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學會一個人在月光下靜靜漫步

在忙、茫、盲中迷失自我
一個城市,其實就是一個大型的生活劇場,穿梭於樓群與行道之中的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恰如其分地演繹著這個城市生活的現實劇本。辦公室朝九晚五的時間設定,來回往返的路線設定,使我們在一種慣性中變得習以為常。我們或許是一群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人,平時不會太留意自己的精神和情緒,只是在這樣那樣的職業與社會倫理道德的框架裏,一天天的生活和工作著。壓抑、焦慮、空虛、浮躁、缺乏安全感、迷失自我……就漸漸地成了這個城市的普遍心理狀態。
當在獨立的人的個體無法控製和改變的情況下,它會不自覺地任其發展,形成一個巨大的心理空洞。而填補這種空虛的方式往往是縱欲人世、自我麻痹、燈紅酒綠。

時間在晝夜之間一頁頁地翻過,我們雖經過了人生的許多站點,但內心總是懸虛而不定的,不知道心靈的車輪到底應該停靠在何處。模糊了起點,更不明曉終點,仿佛自己永遠也梳理不出什麼是自己生活樂趣的原動力。

滾滾紅塵,生活或許多是無奈。不如為自己的心靈開闢出一個靜謐的空間,請不要拒絕孤獨。置身於孤獨,遠離喧囂和浮躁,在寧靜中過濾煩憂,在沉默中品味深邃。在孤獨中讓精神在自由的空間翱翔,讓情感得以暢快淋漓的釋放。直接面對內心世界,審視靈魂,與心靈對話。在孤獨中體驗到真善美的魅力、人性的尊嚴與生命的意義。在孤獨的反思中得到啟迪,獲得充實,變得純真,走向成熟。


習靜是一種挑戰 非寧靜無以致遠
「習靜」確實也是道家的自修功夫,中國人曆來覺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心浮氣躁的人,啥事也做不成。中國的隱士是通過習靜的訓練讓自己沉穩明澈,本心立現。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死屋手記》,也就是他的西伯利亞苦役犯小說裏寫的,服苦役的人,必須要忍受一種巨大而無形的痛苦,這種痛苦比其他的什麼強製勞動,惡劣的飲食起居更加可怕,那就是「被迫過集體生活」。一個人像玻璃缸裏的金魚一樣,被拋擲在眾目睽睽之下,完全沒有一點私人空間。

汪曾祺說,他祖父有一進老宅子,朝北,蔭蔽,平日少人去,他自小就喜歡在裏面看書練字。後來他被下放到張家口農場,和三十幾個產業工人同住,在山西梆子的震耳雜音中,照樣寫小說,只當是自我修煉。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換算成西方術語就是「自然主義作家」。惟其心靜,方能流深,才能關照和悲憫萬物。這是順乎人心的。


孤獨的堅守是一種浪漫的高貴
卡爾維諾有一篇偉大的小說,名叫《孤獨》,讀過之後,甚感「孤獨」;《孤獨人格》的作者克爾凱郭爾也是一個孤獨的人,打小就遭受到了比起海德格爾更加悲痛的命運,將其獨自一人留在了自我世界裏,所以「個體」才會被其那般的重視;雅克·盧梭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孤獨的漫步者」,獨自一人生活在那座小鎮,靜默的享受著生命的鳴響。所以,但凡有些思考的人都比較喜歡孤獨。因為孤獨可以讓一個人真正的學會和自己相處,最終得到與自己真實的告白。與自己對話,與自己交流,與自己對視,就可以慢慢的瞭解自己,因為孤獨給予了這樣一個平臺和環境。

其實,孤獨是一種品質,一種浪漫的情懷。她甚至是介於理性與生活之上的一種高貴,沒有什麼比起她更加的能讓一個人駛往安寧。於是,我們也可以說:孤獨感是得到安寧感的前提。在安寧中靜靜的呼吸,靜謐的舒緩自己的內心,最後得到一種悠然的滋味,那種味道是難以形容的,就如一個人的世界囊括了全部的,包括所有的苦痛都是從容的,所有的歡樂都是自然的,一種內心的均衡感。或者可以這麼說,她的表現形式就是一種「和諧之美」。只有達到自我和諧,才能達到自己與外部世界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孤獨是一種高貴的優雅,更是一種生命升華於另外一個層面的表現。自為性的孤獨,往往能讓我們更為容易的去面對外部的環境與挑戰,超越性的理解現實世界,即便是不為他者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容,坦然,淡定的處理自我外部的事情,才能和諧的對待自我的內部裂變。

但是,人們有時候誤解了孤獨,而把孤獨無辜的比作了孤單。孤單是只一個人在物理形式上的一種單獨存在。感覺世界上就沒有一個可以為伴的人,這是一種心靈空缺的反應,也是一種生理意義上的表現。害怕孤單的人,往往是內心世界並不豐滿的人,她自然沒有達到圓滿的境地,而是一味的需要一些外部的刺激和填補來達到這種圓滿,不是從生命的內在去實現她的滿足。



有強大的內心 才能耐得住孤獨
清楚的記得一個情景,身邊一群女孩子在討論服裝,發型,化妝品,我站在旁邊,隨手的翻著手裏的書,旁邊的女孩靜默。彼時的我,覺得世界安靜,安靜到不想開口說話,旁邊的女孩說:「我感覺咱倆與這環境格格不入。」我只是笑了笑,埋下頭繼續看小說,我知道,女孩內心是孤獨的,我亦如此。我們依舊沉默,用自己擋住外界的喧鬧,撐起內心的堅強。

大多數人不喜歡沉默寡言的人,就像沉默寡言的人不喜歡大多數人。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沉默或者微笑。所以他們的人際圈不會很大,但是他們總有患難的朋友,不和人泛泛而交,盡管有時孤獨,這種孤獨卻可以成就很多其它東西。很多時候他們會去觀察,眼神,動作,話語,這都成為他們選擇朋友的方式,真正能走進他們內心的人必是精心挑選的。他們的內心比任何人都堅強,都有韌性,如同綿延的小草,堅強的不肯在大火中倒下,來年的春風來了,它就再生。孤獨,有時候恰恰是這種人的特徵,他們比任何人都懂得該怎麼生活,該怎麼追求,他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精神層面絕對超過物質的。他們的朋友絕對要是精神上的良師益友。他們或許有時候喧鬧一些,但是靜下來時,他們常常思考,也一直思考。他們不會輕易接受外界,自然就容易被外界落下。但是,他們不在乎。


速食生活中的現代人往往恐懼孤獨
有一個寂寞的人,每天醒來就急著檢查手機,看是否有朋友回電。不幸的是,他每天都在手機沒有來電的寂寞中,開始了一天的空虛生活。不管他到哪裏,他都緊抱著手機,因為,失去手機,他等於失去了和寂寞對抗的唯一武器,也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氣。他有空就檢查來電紀錄,或者打電話找朋友聊天,出來吃飯唱歌看電影。然而,每次聚會結束,他的空虛就像高利貸坑人一樣,用複利的方式,又增加了好幾倍。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一個禮拜,都找不到朋友聚會。盡管他翻遍了通訊簿,打了許多電話或傳了簡訊,仍沒有人響應。在寒冷的嚴冬中,他不知要去哪裏。

或許大家都認為,人人最怕的是死這件事,然而,對於活在寂寞或苦惱中的人來說,無止盡的折磨,或沒有希望的下一刻,才是最讓人恐懼的。

相信我。比起死亡,現代人更怕孤單和寂寞。說白話一點,很多人都不敢面對獨處時的自己,更害怕去面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種種坑洞和創傷。

對他們來說,逃離這種苦楚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把自己的生活,用朋友、情人或各種活動來填滿,或是找一種強烈的快感,最好讓自己忘了直面內心這回事。

為何人會覺得無聊?

無聊的源頭,是頭腦中那個催促你應該找些什麼事做,來打發你這個心髒正常跳動、呼吸及各個係統運作正常的生命,所多出來的時間的一個妄想。寂寞的源頭,同樣是頭腦的一個驅力,逼你要去找某人或做某事,來證明你的存在,來證明你不是孤單,或證明你的生命是有意義的。

當你的同學都有了情人,當你的同事都去參加派對,當你的朋友都結婚生子,當你的鄰居也都搞外遇……

如果你仍習慣性地,把生命當成可怕的「多餘時間」,想盡辦法,不停地用派對、聚會或網絡遊戲或藥物打發,你的病程將永遠無法逆轉。勇敢面對你的無聊和寂寞吧!因為,讓你從苦海中解脫的秘密,就在它們之中。


高處不勝寒:古來賢者皆寂寞
竹林七賢:瑤林瓊樹嘯傲風塵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世說新語》裏說,竹林七賢常相約登高長嘯,當時山鳴穀應,震驚了所有的人。很多人會以為「嘯」是唱歌,但就像魯迅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樣,它是從最大的壓抑中狂吼出來的聲音。而這些孤獨者竟會相約到山林比賽發出這種不可思議的嘯聲,可見,「嘯」其實是一個極其孤獨的字,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原為《嘯傲江湖》,但後人都訛傳為「笑傲江湖」,少了那種從心底嘶叫呐喊出的傳神的悲憤與傲氣。
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有一次到鄰居家,鄰居不在妻子在,而其妻子長得特別美麗,阮籍沒有馬上告辭反而跟她聊得很開心,最後竟趴在桌上睡著了,因而鬧得沸沸騰騰,流言四起。還有一次,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和她告別。有人以此嘲笑他,阮籍卻說:「禮豈為我輩設也?」母親過世時,賓客吊喪哭成一團,阮籍無動於衷,然而母親下葬時,他卻吐血暈厥過去。這是他表現憂傷的方式,他不是沒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讓道德情操變成一種表演———為什麼要哭給別人看?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竹林七賢活得如此孤獨,甚至讓人覺得悲憫———生命孤獨地出走,卻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之下。孤獨的代價如此之大,可能你不禁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呢?」

這個社會上的阮籍愈來愈少,就是因為這句話。然而,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我們貢獻自己的勞動力給這個社會,卻把生命價值的多元性犧牲了。這正是悲哀的一種。

蘇東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一生,宦遊四十餘年,足跡半個中國,享年66歲。一生如其詩所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因當年「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入獄,遭獄卒毒打,垢辱通宵,「烏台詩案」結束後,蘇又被貶湖北黃州,烏台的折磨、貶所的荒遠,一路上禦史公卒的押解,蘇軾其辱何堪。


團練副使是什麼官?相當於一個地方官助理。蘇軾這等飽學之士,享受如此待遇長達六年之久,即使再豁達,壓抑的心情也是揮之不去。一天,一輪秋月灑進了他的住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他離屋到庭中,寫下了這八十餘字的《記承天寺夜遊》。

結尾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月亮和竹柏都是永恆、客觀存在的,所缺少的倒是如他們這樣具有閑情雅趣的人去註意、去欣賞。想來,的確也是,月色入戶,非此一戶,然因月色而起者有幾;柏竹候人,無所挑剔,但等來的卻只有他們兩人耳。因為他們是閑人,雖說是有閑情雅趣的人,但也是閑置不被重用的人。月到門前方是「閑」,這「閑」雖說有獨享月下清靜的自豪和悠閑,但更多的是感慨命運不佳有誌難酬的鬱悶。「閑」看似一種輕鬆、曠達,實則是一種「不閑」的渴求,「勸君莫采擷,此物最相思。」一種凝重的壯誌難酬之情寓於「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之字裏行間。

張愛玲:寧願清醒地孤獨著
年輕的張愛玲,從小嚮往「梳愛司頭,穿高跟鞋」。我在月光中靜靜地站立,微眯起雙眼,眼前的月亮是沒有時間性的。仿佛,只要一不留心就能夠看見了她———明黃的寬袍大袖,雲朵盤頭;黑色綢底上裝嵌著桃紅的邊,青灰長裙,淡黃玳瑁眼鏡;如意鑲邊的寶藍配著蘋果綠色的繡花襖褲……這就是張愛玲。一個純粹的女子,奇裝眩人,才氣放恣,也跋扈地自戀。

戰爭年代,情感仿佛格外是個奢侈的話題。逃難,輾轉,動蕩流離,這個時候個人主義是無處容身的,更別提那不能填飽肚子的文字,那身外之外的情感。可是她不,她依舊是一個人,一個人走到哪裏說到哪裏,熱鬧,爛漫,繁華,她一個人就是一台戲,只是戲子無情,怎樣都讓人感覺不到溫度。她把它埋起來了,埋進那個與童年與青春與真情一同荒蕪的年月。她把頭低下去,低到塵埃裏,開出花來,帶著看破俗世的恨。

仔細想來,或許世界在每個人眼裏都不是那麼講理,一片混沌,而她只帶著那一股韌性,無奈,當然還有愛,花枝招展無所顧忌地走下去。「真是瘋了啊,每一腳踏在地上,都是一個響亮的吻」。多麼明亮的生的喜悅,被父親鎖了半年之後逃出來,世界在她眼裏,殘酷鮮活得可愛。再往後看,竟是越看越驚心。人生有飛揚,我亦飛揚不起來;人生有熱鬧,我亦熱鬧不起來。獨立水邊,自憐著的張愛玲,正是用她的冷靜、落寞,以及絕望敲擊著我們的心靈,在飛揚與熱鬧裏與她一樣影子似的沉淪下去。張愛玲自語的低吟如刀子般剖白著內心:喜歡悲壯,但更喜歡蒼涼,悲壯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蒼涼則是蔥綠配桃紅,有參差的對照,有美好深長的回味。

蒼涼是飛揚與熱鬧之後的安穩與真實,飛揚是浮沫,熱鬧是虛偽。1995年的98日,張愛玲一個人在紐約的公寓孤獨地離去,或者正如她講:只有蒼涼才是永恆。


孤獨是一種享受,享受酸甜苦辣
孤獨是一種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切的經曆過:宴會後的冷清、靜夜的遐想、黃昏時一個人落寞的背影、大喜大悲後的徹悟、以及短暫的公車之旅,都會讓人的心靈有一種獨自的解脫。每個人每天在某個時候都會有獨處的時候,這種獨處不是寂寞、不是無助、也不是無聊,而是一種心靈的放鬆,內心的獨白,心靈的反思。世界上缺少了它,人生就不再完美,生活就不再多姿多彩,生命也不再耐人尋味。因此,生活需要孤獨,人生更離不開孤獨。孤獨的時候我們可以靜靜地聽一些自己喜歡的輕音樂,看上一本自己喜歡的小說,靜靜地欣賞一下被自己忽略的風景,安靜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得與失。這時,自己並不再孤單寂寞,而是一種享受,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孤獨並不是寂寞。孤獨是人生的一種必備的生活,孤獨的人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孤獨是一種心境,嫻靜淡定。而寂寞卻是一種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一種狀態,處在這種情景中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需要什麼。寂寞卻是一種心病,虛無飄渺的。所以,我們是需要孤獨的,孤獨就是一種生活,它需要自由,性靈的自由。只有孤獨的人才能真正的反省自己,看清自己,讀懂自己,只有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擬定一個真正的切實的生活目標,只有這樣你才會成功。還記得有這麼一句話:「一個人的時候不寂寞,想一個人的時候才寂寞。」由此可見,寂寞是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百無聊賴的時候才會有的一種心請。只有身處喧鬧的場景時才會有一種寂寞感。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擁有孤獨的生活。

我們身處在這個充滿物質誘惑刺激的現代社會裏,只有給自己的心靈一個真正的放鬆,一個獨處的空間,才能有機會讀懂自己的內心世界,迸發出思想的火花,給自己一個可以頓悟的機會。每天都為神火兒忙碌的人生不是充實的人生,只有懂得適時給自己心靈一個真正放鬆的空間,也只有真正懂得孤獨的人才會生活得充實。也許只是忙裏偷閑時的停頓、也許只是飯後茶涼時靜思、也許只是瀕臨睡著之際的醒悟,正是在這樣短小的時空裏,我們才能看到被自己忽略的角落,思考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只有獨處時我們才能去真正的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已經背離了自己的理想道德?是不是已經在隨波逐流?是不是已經被物質利益迷惑了雙眼?是不是時刻去滿足自己不知滿足的膨脹的欲望而蠢蠢欲動?

孤獨是圓滿的,完整的。孤獨是高尚的。只有孤獨才能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也只有孤獨才能賜給人們一雙洞穿一切的慧眼,只有真正懂得孤獨的人才能享受 充實的生活 。因此,孤獨是一種生活,我們也更需要這種生活。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白雲深處是仙家

白雲深處之下 水遠山高無涯
袖中玄妙 靜裡紫光華
筏舟望靖湖 臥雲數丹花
翠松柳溪 明月清風掛
三界跡泥 行行四處家
誦黃庭漁樵話 水中天地現金霞
茅蘆一生少憂慮 無來無去是仙家

雖嚮往,但無此天下散仙。
現在不是時候,只能偶而出神遊。足已!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非常現實的比喻

非常現實的比喻,太經典!! 

1、油條:不受煎熬,不會成熟;總受煎熬,會成為老油條。
2、麵包:渺小時,比較充實;偉大後,覺得空虛。
3、拉麵:想成功,得有人拉一把。

 4、餃子:臉皮不能太厚。

5、啤酒:別急,總有讓你冒泡的時候。

6、蟹:一輩子只能紅極一時。

7、豆腐:關鍵階段,需要點化。

8、窩頭:還是留個心眼好。

9、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張關係網。

10、蝦:大紅之日,便是大悲之時。

11、天平:誰多給一點,就偏向誰。

12、瀑布:因居高臨下,才口若懸河。

13、鋸子:伶牙俐齒,專做離間行為。

14、氣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飄飄然了。

15、鐘錶:可以回到起點,卻已不是昨天。

16、核桃: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有充實的大腦。
 17、指南針:思想穩定,東西再好也不被誘惑。
18、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內心的空虛。

19、樹葉:得勢時趾高氣揚,失意時威風掃地。
20、歷史的標點全是問號,歷史的幕後全是驚嘆號。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和諧為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和而不流。

何謂真正的和諧?
和諧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注

花亦有多種顏色,各自美麗,互不干擾,互相輝映而造就整體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天地大美有三:一曰形之美,二曰道之美,三曰德之美。
形之美,曰充盈,曰精致;
道之美,曰通達,曰剛健;
德之美,曰包容,曰不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聖人述而不作。
非不作也,述而不失其美也,觀其述而知其美也。


~莊子 <<知北遊>>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One Day

不論明天如何,至少我們活在當下。Whatever happens tomorrow, we've had today.


One day,每天都是唯一的one day。
今天過了,就過了;明天是明天。每一天都是唯一的每一天。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精彩也一天;空過也是一天。慢慢的會發現時間會過去,但是是不一樣的人生。
路都開好了,你要走哪一條?別人能給的是建議,但是真正去走,去體驗、去吃苦、流淚、歡欣、喜悅
都是真走過才會懂!

我祝福自己,也勉勵自己;人生不白來,那天天不白過!

2015/03/11

晚安曲:真愛挑日子 -We Had Today